Tuesday, March 6, 2012

如何一无挂虑?

生活中有挂虑似乎是很平常的事,但这可不是正常的事。笔者最近检讨生活,发现自己浪费了不少精力及时间在这完全没有任何建设性事物——挂虑上。但是当我们面对问题时,而问题的严重更是前所未有,这时我们如何能不挂虑呢?保罗在腓立比书4:6-7教导了我们如何一无挂虑!

保罗说「应当一无挂虑,只要凡事借着祷告、祈求,和感谢,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。上帝所赐、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耶稣基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。」当我们面对问题时,我们需做三样事以消除挂虑:第一、祷告;第二、祈求;第三、感谢。首先,我们将我们的困境向上帝倾诉,告诉上帝我们所面对的问题,这是祷告。上帝愿意聆听我们的心事,祂期待我们向祂倾心吐意。例:上帝啊,我的孩子上了中学后就不爱读书,时间都消耗在一些无意义的活动上我们将事情的情况告诉上帝。接着,我们向上帝祈求,深信上帝必会按着祂的美意将好东西赐给祂的儿女们。例:上帝,祈求你让我的孩子能够自爱,也让我了解他的需要及内心的挣扎,希望他早日能有所改善并成为有纪律的孩子。最后,就是感谢上帝。当我们为着事物感谢时,这就激发也往事情好的方面看,这帮助了我们继续积极前进。例:上帝啊,谢谢你赐给我这孩子,他是你给我的产业,谢谢让他能继续地在教会中成长。当我们借着祷告、祈求,和感谢,将事物带到上帝面前,我们将脱离挂虑,因为经文接着应许说我们的内心必得享上帝所赐下的平安。这心灵深处的安息是因为我们把平安建立在上帝身上,而不是环境上。这平安是具有保护功能的,它使我们心怀意念处于平静安稳的状态。

愿我们借着祷告、祈求、感谢得享属天的平安,生命不再被忧虑侵袭!

Thursday, May 12, 2011

上帝的仆人

《以赛亚书》中的四首仆人之歌」(42:1-449:1-650:4-652:13-53:12)是许多人探讨及研究的经文。但是究竟「上帝的仆人」所指的是谁呢?有人说是以色列国、先知本人、以西结、耶稣等等。至于这点是笔者深感兴趣的,希望得到答案以此了解《以赛亚书》作者透过这位「上帝的仆人」所要传达的信息。

在议论纷纷的论述中,笔者选择了一个不至于迷失却又让笔者从中得到亮光的解释。这解释来自狄拉德(Raymond B. Dillard)和朗文(Tremper Longman III)这两位旧约学者的诠释。他们认为要解开这难题的钥匙是「余民」的主题。首先这位仆人被称为「我的仆人以色列/雅各」(四十一8-9,四十四1-221,四十五4,四十八20,四十九3-9,为此以赛亚书中的仆人至少可以与以色列认同。在经历灾难式的审判之后,以色列民中仍存活的人乃属余民。这群人成为一个核心,使上帝子民得以延续。基于他们出现于审判时期,为此被称为「受苦的仆人」。他们是上帝的见证及上帝的仆人,是公义的,并将公理传给外邦。可是这仆人并非单指以色列国,《以赛亚书》作者随后将之个人化(四十四24,四十六3,四十九1)。两位学者的解释是:回归时期的余民群体并不是一个完全忠于上帝诫命的群体,至终指向的乃是基督成了那一位余民,他乃是忠心之以色列的化身,真正公义而受苦的仆人。从以上的论述可见「上帝的仆人」所指的是忠于上帝的人,他们愿意成为奴仆,全然顺服过圣洁的生活,担当上帝子民当负的轭。

成为「上帝的仆人」的确面对多重的挑战和艰难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,而这些困难正是考验我们是否愿意继续忠于上帝,作「上帝的仆人」。笔者曾经与一班基督徒工作者交流,讨论有关职场伦理的课题。其中有的人认真看待职场伦理的探索及道德标准的建立,有些则显得漫不经心。笔者思考这两种态度的核心性问题何在?思索后,笔者得到的结论是:关键性问题是到底那个人愿不愿意成为「上帝的仆人」?是否愿意成为忠心,竭力讨上帝喜悦的仆人?若是,他必定是认真探讨如何行才是合乎上帝心意的。为此,笔者认为今日教会应教导为何信徒应以「上帝的仆人」的身份回应上帝的爱,及成为「上帝的仆人」有何等的福乐。

《以赛亚书》中「上帝的仆人」是上帝定意为自己留下的余民,其特质是全然忠于上帝,愿意担负圣洁的轭。甚愿我们的生命反映出我们是「上帝的仆人」,效法那一位忠心之以色列的化身。阿门。

Tuesday, October 12, 2010

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就够了



昨晚心中深感压力,整个人都慌了。由于已答应母亲会回家参于在24/10/2010在家里举行的家庭感恩礼拜,因此在23/10/2010前必须完成所有功课。以往的作风是做不完就留在神学院多几天,现在唯有赶着做了。早晨起身后,祈求神平稳我慌张的心情。当时一段经文出现在我脑海里:一天的难处,一天担就够了。是的,我把前面两个星期的重担都放在心中挂虑,怎能不沉重呢?感谢天父的提醒!

Monday, June 21, 2010

让我感恩的友情


在这次的假期中,约了一位好久没有见面的死党。见面的时候,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他尽然带了一份礼物送给我。这份礼物是Richard Foster的著作——《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》。他说还不知是否能出席我的毕业典礼(他不知我的道学硕士课程还要一年半才完成,他也不是基督徒),所以就先送我这份礼物。心中感恩,感谢他的礼物,感谢神让我能认识这位朋友,感恩我们俩的友谊还能维持到如今。愿有一天你也能接受耶稣成为你生命的主,谢谢你——南漳!

Wednesday, December 16, 2009

有你们的感觉真好


来到安邦卫理公会实习已经一个月多了。再过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,就将结束2009年的年尾实习。过后将回家乡,明年一月七日将回到马来西亚神学院报到,开始第二年的神学生生涯。

在安邦堂实习的这段时间,除了能与一位有才干的牧师配搭,认识一班主内的弟兄姐妹以外,其中一样让我深深向神感恩的,就是能在这段时间中安排与不同的朋友见面。他们都是我很久没有见面的同事及大学朋友。

与他们见面时,为着他们的现况心中快乐,但心中也对时间的流逝深感无奈。过去是一班非常要好的朋友,死党,但现在都随着毕业,工作,已经许久没有在一起了。与朋友相聚后,回到家中一个人躺在床上,脑海里不断出现一幕又一幕那已不复再来的往事。心中深感不舍...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,只愿你和我在宴席的结束后,仍然不忘我们之间的友谊。

上中学时,很不舍得小学的同学;中学结束后,很怀念那一起渡过少年期的朋友;大学毕业后,很难忘那一帮一起“颠”的同党;离开工作后,很珍惜过去一起打拼的同事!现在的我唯有好好珍惜身边的人......

神说诫命中最大的是爱,而爱的对像是爱神及爱人。当说爱时,其实就是关系!与神及与人建立美善的关系。我相信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关系。愿神保守我与祂及与人建立美善的关系...

Thursday, September 24, 2009

异乡人




上个星期天(回历新年)回了家乡一趟,到家已是晚上了,星期二早上开车回到神学院。遗憾的是回家的时间短促,感恩的是能安排到时间回家。

离乡背井到外地读书及工作已有七年了,真的怀念那段与家人在一起生活的日子。也许这正是长大后的我必须面对的事实吧。不知不觉我已经成为异乡人...但我依然爱你—我的家乡,我依然爱你—我的家,我依然爱你们—我的家人。愿神祝福你们!

Tuesday, September 8, 2009

理性与感性并重的信仰

理性及感性都是人性的一部分。我们不需也不能否认任何一个的重要性。若我们反对其中一个,那其实我们就在反人性。启蒙时代过于强调理性,后现代主义过于强调感性,两者的结果可用物极必反来做总结。社会出现这种问题,教会里面无可否认也有这问题的存在。理性及感性的并重是必须重申的。

首先,让我们看看理性的这个层面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:世界上最难明白的事就是这个世界能够被明白。当我们要去明白这能够被明白的世界时,我们就用理性的思考去分析及探讨。感谢神,若非他向我们启示他自己,我们就无法认识他。神让我们有机会认识他,甚至他愿意与我们建立密切的关系。我们能透过看至研读圣经、看书、看神创造的宇宙、听讲座等等,使我们更认识神。当中我们看到理性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容否认的,我们甚至应感谢神赐给我们人类拥有理性。因透过理性的思考,我们才不会迷信。藉着认真的思考及追求,也使我们的信仰是有根基的。这样的追求能使我们更加知道我们所相信的神是怎么样的一位神。但理性不是神,神才是神。我们不能说神所说的或所做的无法通过我的理性,所以我就不接受。换言之,理性的地位到底何在呢?我赞同理性应该放在信仰里面。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理性的有限。

若我们的生命只看重理性,忽略感性,这样的生命是枯燥的。我们的神是又真又活的神,这种不只单单停留在理论及头脑知识的信仰是一种有经历的信仰。我相信神要我们经历他,但个人的经历未必是普遍性的经历。我觉得我的信仰路程能走到今日,是因我经历到我的神改变了我,我经历到他是一位那么实在的神。感觉是很抽象及主观的,它是否有什么标准是我们可以注意的呢?主要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属灵经历若是来自神,那该属灵经历是不会违背圣经原则的。这也帮助我们能以圣经为我们感性的依归。我们不需把感觉认为是不重要的,甚至认为是不属灵的。我们应顾及我们感性的一面,但若让感觉来主导我们的生命那就危险了。我们应让神的真理及圣灵来主导我们的生命。

我们的信仰应谨慎,免得陷入某一方面的极端。神创造我们是拥有感性,同时也是拥有理性的活物,让我们以感恩的心接受及好好去使用它们。愿我们的理智及情感都认同我们的耶和华是那位独一的真神!